魔力宝贝玩家社区活动:线下见面会与线上交流会(魔力宝贝端游官网)

走进非遗,倾听海丝潮音

————闽南地区非遗文化传播深度报道

本文字数:13135字

阅读时间:55分钟

►►►

在2021年,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项目在提交大会审议正式获得通过,成为新的世界文化遗产。

作为全国首个以全城作为非遗的城市,珍贵的海丝文化古迹散落在泉州城各处。在泉州市西北处的永春县城,有一个著名的商贸古镇五里街,自古便是重要的交通枢纽。辖区内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五里古街尽头的许港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自2018年,永春县将古街修复改造提上议程,揭开历史老街活态化保护的序幕,对古街整体业态和功能布局进行合理规划,不断挖掘特色文化资源,曾名震闽南的五里古街,正在完成新时代文化传播的使命。

五里街古街3D彩绘墙

百年古街,沉睡中苏醒

五里街作为著名的商贸古镇,是曾经东南亚华商“无永不开市”传奇的源头。过往作为重要的交通枢纽,见证着闽南地区海丝贸易的繁荣,也形塑着“爱拼敢赢”闽南文化精神。分布在五里古街的“十三碣”、“海客巷”、“七境十三柱”、树南山庄、骑楼商铺等商贸遗迹得以窥见其文化风貌。

除了具体的商贸遗迹,古街左右两旁保留完整的闽南风格骑楼,更是闽南人乡愁记忆和游子情怀的具体载体。古街建筑群于1917年左右开始修建,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随着时代变迁,曾经繁华热闹的老街建筑群也因人员外迁、年久失修,沦为了危楼,加上因为地处东南沿海,时遇到台风、暴雨等极端天气,对于木质骑楼而言更是“雪上加霜”。

01

守旧护形

自2019年,永春县将古街修复改造提上议程,并迅速转化为实际行动,揭开历史老街活态化保护的序幕,对古街整体业态和功能布局进行合理规划,

“五里街古街已成功申报了中国传统村落、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是不可复制的,许多闽南人都对它很有记忆。如果不及时加以保护,这些老建筑将很快破败,陆续坍塌。”五里街镇前党委书记林玉品介绍,为切实解决老街房屋安全问题,保护修缮传承骑楼风格特色老街,该镇开始对五里古街进行改造。

2018年开始,当地相关部门选择古街中11间店楼进行修复修缮试验,认真总结经验。2019对主街268间房楼全面修缮,2021年基本完工。在修缮过程中,居于古街最中间的路段,发现了一段近百米被覆盖上百年的宋代古驿道,经反复研究设计,被原真性地保护下来。

老街中段·木船原道

“旧街修建以‘整体修复、保证风貌、修旧如旧’为原则,统一按照老街原风貌和闽南骑楼元素,根据老街立面风貌进行要求修建,改善百姓居住环境。”林玉品介绍到。

为确保修复成果,古街保护修缮工程项目邀请了闽南本土工匠进行改造修缮,在修缮过程中,把破旧腐朽的舍弃,将骑楼内栏杆、楼梯等进行重新构造。“通过修缮,立面的框架更加结实,现在修缮起来比以前更精致,更有造型。”参与工程修缮的木匠师傅王德春说。

02

非遗驻入

除了原有的骑楼建筑作为难得的物质载体,相关部门积极招募有内涵、有故事、有历史的店铺商户入驻焕新后的五里古街。

从原有的地缘优势入手,积极保护老街两个非遗“镇街宝藏”——翁公祠武术馆和国宏武术馆,开展相关白鹤咏春拳展馆、教学课程,强化白鹤拳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标签。

对于原有保留闽南元素的商铺加以保留完善,凸显出“一户一品”的特色,同时,积极召回“走出古街”的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呼唤相关非遗传承人入驻古街,开设实体体验馆、展览馆,丰富老街业态陈设。

非物质文化遗产永春纸织画传承人林志恩老先生便是第一批入驻古街的代表,将自己传承多年的纸织画带回“家”,林志恩老先生认为这也是一个很好的创新与传承契机。这些年来,除了从绘画技法上,其突破了传统的黑白水墨画,将纸织画向进行色彩鲜明的西洋油画进行范式转变,林老师也从制作方式上,打破了纸织画笨重、繁杂的卧式编制机,开创了简易且适合教学传承的“拉纸条分经法”。在古街进行修缮之后,林老师将自己的工作室进行了局部的迁移,将一些与泉州非遗景点有关的作品进行在老街进行展出,并且布置了一些简易的纸织画操作机器,形成一个体验式手工作坊。

“近年来,我的第三点创新便是传播传承创新。要先有人了解,才能谈传播、传承。回到古街,这个具有历史感、故事感的特殊场景,加上我这些年不断走进中小学、幼儿园各年段孩童课堂,摸索出年轻一代能够接受的小而美、丰富而精致的审美趋向,打造小型的纸织画制作工具,也能够让年轻人走进古街,走近非遗纸织画,体验纸织画色彩淡雅,画面朦胧之韵味!”林志恩老先生介绍到。

林志恩老师与笔者介绍他独创的‘’双面织”作品

由于疫情的影响,古街的修缮工程被按下了“慢速”键,但相关负责部门没有松懈,在确保遵守疫情防控的政策下,在2020年后有序开工,并且积极进行招商引资等活动,既有相关的新潮商铺、创意满满的文创团队,也有保留“古早味”的闽南小吃店......让老街“改头换面”,不仅让原本富有韵味的骑楼建筑焕发活力,也开拓了老街的生命图景——成为一个很好的载体和平台,串联起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无限可能。

林志恩老师《泉州十八景》系列纸织画作品

二、许港记忆,传承中创新

(一)文青团队专访

“风一吹,许港潮声便吟唱。我听到了,所以我来了”

背靠繁华一时的许港码头,拥抱着无数人的孩童记忆。五里古街修缮工作如火如荼进行中时,也有一批人正在“暗暗发力”——五里街文青团队慢慢成形。

“一开始其实也就是很简单,本身就是五里街人,看着五里街在做着一些改变,感觉很棒,也想能够通过自己的力量,来做些什么。”五里街文青团队的成员黄金妹提及团队的形成,坦然而自豪。

五里街文青团队自2019年成立,大家其实都有各自的事业,有些是教师、有些是城市白领,有些是商人......或出于对故乡的热爱,或处于对老街文化创新的兴趣,十个年轻人走到了一起。他们利用周末时间,从福州、厦门、泉州各地返程,开展一些文化活动,包括文化挖掘、社区动员、青年交流、文艺展演、文创开发等,迄今共举办了24期五里街故事会、4场文艺晚会、3场主题展出、3期古街新生茶话会、3场青年交流活动、3期许港音乐会,开展古街小讲解员培训、抖音交流会、许港净滩活动、组织主题探索活动等。并通过不断地努力和号召,先后已有100多名青年利用业余时间及专业知识参与服务家乡的活动。

01

讲故事,我们是传播者

谈及印象深刻的事,团队的小伙伴们一致认为是老街怀旧展。在寻访古街、与老人“画仙”(闽南话:闲聊)的过程中,团队发现有一些好多居民家中有一些珍贵的老物件,记录了上个年代古街早年的样貌。于是,在五里古街旧供销社内,文青团队策划了一个怀旧展:

有记录老街百年变迁的珍贵影像片,也有见证老街居民生活变迁的各种物件——自家“八二三西路”门牌、凤凰牌自行车、老式录音机、一墙老照片、连刊的专题报纸、成叠的小人书、老式烟标、结婚证、印着旧邮戳的“家书”......泛黄的书页、老物件特有的气味,都让观展者仿佛身临其境,回到旧日时光。

老街原住民吕志华先生就是其中烟标物件的提供者,作为烟标收集爱好者的他,对烟标文化如数家珍,对在他展品区驻足的观赏者,将他与老街旧物的情缘娓娓道来。

“我认为烟标它不仅是一种看似无用的废物,其实它暗藏着历史的印记。看不同烟标的设计、花样,其实也能还原出当时的时代特色。”吕志华介绍到。

在老街变迁影像记忆展区前,观赏者流连忘返。一位母亲正指着一张80年代阔亭巷的照片,和她的儿子讲述着儿时的趣事,介绍着记忆里老巷的文化故事。

这些老物件,拼凑出了上个年代的芳华,见证着老街百姓生活变迁,也激发起了许多前来观展的观众的共同记忆。

“其实对我们来说,除了找到一个记录切口,更值得开心的是,我们在做一些有意义的记录的事情被大家认可了,也越来越多人知道,古街,有一群人再做一些有意思的事!”在五里街文青团队的小伙伴看来,每一次活动,都是基于他们对五里街文化的探索,不断地挖掘,“处处皆是宝”,在他们看来,五里街的文化资源最神奇的地方就在于触目之处,都可能有意外的惊喜。

02

听故事,我们是记录者

“对我来说,老街就是我的诗和远方。”团队的发起人颜小厨在谈及团队活动时,脸上满是雀跃。从成立伊始,他们便形成了举办五里街故事会、茶话会等日常文化活动的传统。

故事会主要就是让生活在古街上的老人来与大家分享一些他们的故事,能从他们的视角看到历经风雨的五里古街,每到周末,文青团队就寻找主讲嘉宾,五里街旧供销社内,听众围坐大厅,从耄耋老人,到豆蔻少女,故事会场时常座无虚席,欢笑连连。

纸织画非遗传承人林志恩老先生就是故事会的“常驻讲师”,他从自己传承老技艺的经历开始,与大伙一起讲述记忆里风华正茂、文化思潮繁盛的五里古街,谈谈纸织画技艺与闽南元素的融合,也与年轻一代近距离交流,在沟通中挖掘新的传承多样性。

“很喜欢听林爷爷的讲述,不仅能知道一些有趣的老故事,还能对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更多的了解!”就读初三的欣欣是故事会的常客,在听故事的过程中,也激发了她更好地学习历史文化的信心。

除了在“大本营”旧供销社进行故事会,有些老人或行动不便,或性格相对内敛,不愿意在台上进行讲演,文青团队就会拿上录音机、话筒、几块小板凳,到老人家门前,去记录下老人们的“黄金时代”。

“可能这就是需要我们年轻人的地方吧,我们愿意走近老人,去传承一些东西。趁着好时光,有些故事,可能真的是一代人的独家回忆,没有了,也就无根所寻。”文青团队的黄金妹介绍到,意识到了老街故事传承的重要性,也意识到了为“活的历史书”的老年群体的珍重性。由于闽南地区有着独特的闽南语系,文青团队依靠自身的地缘优势,也会在倾听故事的过程中,进行一些记录和转述,成为不可多得的文化宝藏。

魔力宝贝玩家社区活动:线下见面会与线上交流会(魔力宝贝端游官网)

图为文青团队深入街头巷尾听老人将老街往事

从阔亭巷,到许港码头,到四角井,拐入十三碣,再到翁公祠武术馆、树南山庄.......原先以为一眼望到头的古街,竟没料到好景隐匿在许多小巷胡同里,漫步在五里古街,跟随文青团队的伙伴一同静下心来,将散落各处的景点串联起来,感受古街静谧悠长的氛围。听着每一个小景点的历史故事,触摸着每一块石瓦,看着特色鲜明的骑楼建筑,仿佛穿梭回千百年前。

03

行动派,我们是创新者

为了让对五里街文化感兴趣的青年人能够更快速地集合在一起,文青团队开设了“好舍青年驿站”。该驿站最大的特色就是坐落在古街前端,上下两层,具有强烈的怀旧软装十分吸引人,无论是游客还是本地人,似乎都默认了这里是古街的“必来打卡点”。

富有特色的骑楼外观,内部有一口天然的水井放置中央,看似突兀实则构成了颇有特色的闽派小院风情,井旁的小池中,几条小锦鲤在肆意游动。驿站主要分为前庭和后院。前庭更像是一个自然的文创小天地,摆设这一些五里街老物件、老照片,还有一些基于文青团队形象IP打造的帆布袋、钥匙扣和明信片等。后院除了便是一片书墙,还有具有闽派风情的木桌、长条椅等等......从光秃秃的破旧古厝,到处处惊喜和巧思的驿战空间,都是靠驿站老板和小伙伴一点点“变”成的。

图为好舍驿站内景

“其实在这个快速时代,我们年轻人也十分清楚,老街故事很多很赞,但需要让大家愿意来,愿意听,首先就是要能吸引大家的注意力。所以,直白一点,我们也很想让这个情怀驿站,成为老街流量密码‘流量密码’。”好舍驿站的老板黄大脸是一位返乡创业青年,也是文青团队的一员。有着多年旅游业从业经历的他,深谙文化传播之道。在媒介化社会的当下,视觉表征横行,有好看美观的小店美食、闲适有趣的古厝文化,人们很愿意进行照片视频的记录,并且发布到社交平台上,自然而然也就形成了宣传力度。

于是,喜欢旅行、摄影的黄大脸也不断在自己的社交媒体平台上发布者高质量的摄影作品,记录着团队亲力亲为打造的文创空间:“好舍”牌匾。从手绘、装裱到与骑楼风格融合;驿站内水井,如何将其保护,并且化破旧为格调、木质空中阁楼又该怎么修缮.....

在他的记录下,如戈夫曼所提“拟剧理论”中的前台后台得以打破,观众在一种参与感和“养成系”体验下,越发产生了对于承载老街文化因素的驿站的好奇。

驿站颇有记忆点的“我在永春等你”景观,成为老街第一新景,“好舍”之名是闽南语的音译,袒露着对于百事“ok”的美好期冀,满足当代年轻人热爱转发锦鲤“佛系祈祷”的可爱心境,也成为年轻人聚会的第一选择。

“每次走进好舍,看到这个可爱的店名,加上店内的小锦鲤,安静悠闲的氛围中,看看杂书,好像整个人都放松下来了。”常和朋友在好舍驿站相约的小滢说,因为好舍的装饰,也让她更愿意去了解封尘着的老街历史。

“每一个人心里肯定都有对孩提时期,无忧无虑奔跑在老街的记忆。我认为老街它有着很特别的文化气息,一方面是能勾连大家的记忆,另一方面,外观看起来都一样的骑楼,推开门,却各有风景,很新奇,也很奇妙。”谈及为何会选择返乡,开这样一间小店,除了“情怀”,笔者同样也看到了黄大脸对于老街无限的深情和发展的无限期待。

魔力宝贝玩家社区活动:线下见面会与线上交流会(魔力宝贝端游官网)

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老街修缮的节奏,更使得刚刚成型的文青团队有些许束手无措。原本打算在春节隆重举办的“许港音乐会”,邀请了许多嘉宾,也做了许多准备,希望以此为契机,将古街“活化”的创新理念更好地传播出去,因为疫情防控的各项要求,传播范围依然有限。

文青团队“应援玫瑰”身影温暖小城

“可能我们之前更多地是想先听故事,听老人说,培养小孩了解,来当小讲解员,希望让老街故事被述说,被记忆。但恰恰忘记了文化传播的主力军,其实应该是年轻朋友们。”虽然因为疫情的影响,“外宣”遭遇了一些困难,但也基于文青团队一些新启示,他们紧跟潮流,抓住流行文化的热点,如在今年情人节也在古街进行了“应援玫瑰”的活动,相关视频发布在抖音等社交平台上后,也引起了热烈反响。

采访好舍舍长

“我原本以为这个团队是在做一些比较古板的文创,可能我没那么感兴趣。但是看到他们做一些很有意思的事情,我感觉不仅仅是浪漫,是真的能够激发起我故乡情怀,让我也很想去了解他们在传播的文化。”在外求学的陈同学在看到文青团队的抖音账号“回到老街”后,忍不住一下子刷遍了他们的作品。他认为,其实无论是古街的文化传播,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传播,在这样的小城里,就是需要文青团队这样的“火苗”,来让沉默内敛的文化因子焕发出活力,激发本土青年讲述热情,形成文化的良性传播。

后记:

“其实在最早,五里街主街并不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条路,许多人好像觉得古街很短,但其实是因为没有沉下心来,慢慢体验。老街可能不像其他网红古镇区有着十分惊艳的建筑,但恰恰是如此,它的一砖一瓦,带着朴素的美感,反而更动人。”文青团队表示,正是未必那么精致的小角落,藏着许多有趣的文化因子。

由于街区较为集中,形成体系,不同于其他需要走许多回头路的街坊景点,老街仿佛迎合着“勇闯天涯”的泉州精神,无论走哪条路,只要行人大胆地往前走,终能会到主路上。而恰恰是在漫步途中,有许多未经雕刻的马路牙子、古厝店铺,更加生动地描摹出老街深厚的文化意蕴,也是诸如文青这样的新团队传播文化,传承经典的动力之源。

(二)老街原创剧本杀作者谢朋举专访

“从无到有,如此有趣的海丝文化,我希望我能为这里做些什么”

“福建首档原创实景剧本创作者”、“泉州首档文化桌游开发者”、“闽南地区首个脱口秀展演”“本土音乐家”......这些极具创新力、能看见文化在其中展现趣味和活力的标签,都属于一位新永春人——谢朋举。

谢朋举和他的爱人已经在永春生活了近两年的时间。他是一位不断在自我尝试和突破的“创作者”,作为音乐硕士的他,除了不断地写歌,同时也在开拓自己人生的无限可能。由于机缘巧合,原先与许多艺术家同侪在宁德龙潭古镇创作的他,被五里街独特的海丝文化所吸引,应镇政府的邀约,来到了这里。

01

遇见:文化的无限可能

刚来到这座城市,谢朋举就被这里丰富的文化资源所吸引。无论是特色的骑楼,咏春拳武术文化、海丝商贸文化、醋文化、陶瓷文化,亦或是“香味扑鼻”的闽南小吃——咯摊、肉羹汤、炸白粿......一说起永春城的特色文化,他如数家珍。游历过十几个国家,先后在广东、上海、杭州等地的他,依然毫不掩盖对这座小城的赞赏。

永春白鹤拳

图来源于网络

“除了悠久的地理渊源,繁荣一时的海丝商贸盛景十分吸引我。我觉得最有意思的就是这里的白鹤拳,太特别了!”曾经在佛山生活过许久的他,依然被沉稳的白鹤拳风所吸引,他发现五里街的拳馆虽不及佛山数量之多,但是十分有活力,依然是在正常地传授拳法,“给我一种不仅仅是历史,更是一种活艺术的感觉”,走进五里古街,他发现了看似宁静温婉的老街背后,有许多值得挖掘和创作的素材。

02

创作:文化与游戏的碰撞

在了解到正在不断完善和发展的古街建设之后,谢朋举开始思索能为这丰富的文化传播做些什么。在逛遍了永春县博物馆、余光中文学院、闽台博物馆等场馆,对《永春县志》几番阅读之后,他认为作为一个新永春人,或许自己讲述一些“古早故事”的能力比不上原住民,但是他可以自身的经验,去开创一些“从无到有”的新形式。

谢朋举意识到,文化的传播,必须需要一些创新形式的加持,需要让大家“愿意听”、“想了解”。基于自己过往在城市文娱行业的经验,他捕捉新潮玩法,先是开始了“五里show”的脱口秀尝试,集合本地年轻人,来讲述自己的故事,以“脱口秀+音乐”这样的轻松的新形式来唤醒古街的活力,他发挥了自己的专业能力,为五里街创作了歌曲《五里街》,歌曲朗朗上口,传唱度极高。

由于永春城年轻人相对较少,除了特殊的节日节点,其实常驻的年轻人不多,所以这个尝试没有能引起很好的反响。

幸运的是,虽然脱口秀没有激起太大的水花,但是在与年轻人的接触中,他开始发现年轻人返乡有一个“小烦恼”:不知道该玩什么,玩有趣的游戏也没有一个好去处。于是,谢朋举开始创办了“吾里剧社”,为年轻人提供玩剧本杀、桌游的场所,古香古色的装修风格,骑楼自带的古风韵味一下子吸引住了年轻群体。

那么,还能有什么新的形式呢?脱口秀形式之后,谢朋举在经营剧本杀剧场的过程中,开始慢慢形成一个大胆的想法——那么多文化资源,散落各处的景点,为何不以古街为场景,写成一个游戏剧本,让游客在观赏时,以一种玩家的身份,走进典当行,看商贸文化,走进百货店,了解永春陈醋、沉香文化......以一种“游历升级”的方式,将永春城的文化图景串联起来,让游客能够在体验中潜移默化就了解了海丝历史,岂不妙哉!

五里剧社实景

03

尝试:独特与IP打造

有了这个想法之后,谢朋举开始利用节假日到各地区“取经”,看看其他地方的文化产业是如何进行的。很快,在对文化元素深入了解和对游戏架构充分理解之后,他开始有了文化游戏的大方向。

他经过对许港码头“无永不开市”传奇的充分了解,以五里街为始发地,借鉴《大富翁》的游戏模式,创作了泉州地区首款桌游《海丝大商人》设置了此前东南亚华商真实的商贸路线——缅甸、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加入了创新记账规则和复古的银票、账本以及带有中国结的金钥匙等中国传统元素的道具,其中的事件卡也记录了佛手茶、咯摊、白鹤拳等永春特色及历史文化典故,让这款游戏既具有极强可玩性和趣味性,又富含着浓厚的文化气息和海丝元素。在深圳等地的亲子旅行团来永参观时,都对这款游戏流连忘返。

谢朋举原创桌游《海丝大商人》

在泉州城,还有一处非遗村落——晋江梧林,其独特的华侨建筑,同样获批成为传统保护村落之一。由于梧林有专门的文化传媒公司在进行经营操作,所以梧林具备了相对完整的文化业态:书局、典当行、民宿、茶馆等应有尽有,在其邀请之下,谢朋举根据其现有的文化业态打造了一个实景剧本杀,将其中商铺直接化为剧本杀中的“NPC”(为玩家提供剧情引导和相关任务服务),一举两得,直接提升了梧林古村落的文化传播力。

有了首次尝试,加上之前的桌游创作经验,谢朋举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将古街原创实景剧本杀《咏春拳》创作成型,并且在2022年的正月,召集了本土的年轻玩家,正式开局体验。

《咏春拳》故事背景设定于民国时期永春州,有各路拳师汇聚于此参加比武大会,玩家将根据自己拿到的剧本(主要分为三派—福建派;广东派;海外派)寻找自己的队友,完成相应任务,并到指定地点“翁公祠”拜师学艺,最后争夺咏春拳108式秘籍。

在游戏过程中,玩家为了获得生存的金币和经验,需要去典当行换取物品,陈列着的永春陈醋、德化陶瓷、沉香和漆篮等物品一下子激发玩家对于这些文化物件的兴趣,也在最终拜师学艺的过程中,在学习招数和展演过程中,学习到了白鹤拳文化。

此次参与的体验馆都是返校的青年大学生,本身就是剧本杀的小倪同学认为,这次的剧本杀是一次很畅快又新奇的体验;因为完全原创,且真实发生在老街这个场景中,完全代入了情节,“我抽到的是咏春拳始祖方七娘,我在体验过程中完全代入了角色,在她遭遇武术瓶颈的时候,不断去翻阅相关古迹,寻找同仁,好像第一次觉得原来我们自己的功夫文化,鲜活了起来。”

<<< 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

《咏春拳》剧本杀剧照

“当代人都更追求一种参与感,那我认为这样的剧本杀形式,其实也是让一些有趣的文化故事‘活’了起来,玩家真正参与其中,也潜移默化中接受了我们的文化理念,实现了文化的有效传播。”谢朋举介绍到,其实其中场景的设置由于古街业态尚未成熟,所以有许多环节比较薄弱,一些情节设置也比较浅显。但是能明显感受到,当玩家穿上民国服饰,走在满满民国风情的五里古街之中,进行游戏体验时,一种文化价值,实现了“沉浸式传达”。

谢朋举有一个心愿,继首个户外实景剧本杀尝试,他希望古街能够在完善沿街商铺,形成完备的文化业态之后,能形成“民国旗袍节”与古街形象的价值关联,塑造一种品牌IP,如同一提起“汉服节”,众人便会想到西塘一般,实现场景传播和平台搭建的双向功效。

传播困境,推动的“文化大门”

浅谈古街文化传播存在问题与传播策略

01

存在问题

在走访过程中,看到了见证海丝文化百年变迁的老街魅力,也看到了经过修缮调整之后正在逐步形成“非遗传承+文化创新”业态的老街新面貌,无论是具象化的永春白鹤拳文化、永春纸织画等非遗项目的入驻古街,与骑楼建筑相得映彰,形成文化共鸣,亦或是基于新形式进行创新的文创项目,引发闽南人的乡愁集体记忆,都在尝试中开辟着文化传播的新路径。值得注意的是,其中仍存在着一些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传播困境。

►►►

观念壁垒:传统与创新泾渭分明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曾经有过繁荣一时的港口奇观和地理优势,但由于历史变迁,城镇中心的迁移,如今的五里古街仍是一个较为原始化、停滞化的发展现状。目前,街区内原住民仍较多,由于距离中心城区有一段距离,尚以中老年人为主,更倾向于一种安宁、平静的生活氛围,对于承载着厚重文化价值的古街是否具有开发和创新的价值并不关心,甚至由于需要翻修、动工而带来的生活不便利的情况并不接受。

纵然相关部门确立了“背街小巷”的修缮原则,秉持“修旧如旧”的宗旨,延续新亭路、新乾路、西横路、阔亭巷、刘厝巷、海客巷等古街原有的街巷、庭院格局及尺度,将特色建筑加以完善,但如翁公祠这样具有地标性意义的景点,身居在小巷之中,且原住户多、道路狭窄,想进行一些文创工坊的创设项目,形成“原住+文创”并驾齐驱的模式,如鼓浪屿街道,尚为困难。民众的文化开发创新意识不足,导致整体性的规划无法实现,业态功能较为单一。

►►►

保护壁垒:建筑风貌差异大

五里古街老街留存大量的传统建筑,仍住着居民,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安全隐患较多,人居环境质量和生活水平受到限制。有的居民在宅基地和自留地上犯贱、新建和扩建,使得一部分古街建筑被毁,面貌改变,变成了混杂密集的砖和钢筋混凝土的古街。乱搭、乱建、乱堆、乱放的行为破坏了传统民居和街区的空间特色。

图为修缮前的古街一隅

此外,五里古街的形成原本就是人与街区互动的结果。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底层带柱廊的中小型商店的零售业档次低、产业布局不合理,原本“上宅下店”的布局方式也逐渐呈现出弊端。由于采光和通风需要,很多住宅终日要开着等,居住私密性受到影响。底层作为店铺、库房和厨房等生活空间,生活不便。且建筑间隔过于紧密,夹杂着一些现代建筑,整体观感降低。在进行街区观赏时,容易产生现代与传统的情景割裂感。

►►►

创意壁垒:核心吸引力不足

五里街历史文化街区是海丝文化集中体现的区域,更是使得文化资源历久弥新、持续发展的重要文脉。如许多媒体人观赏时所感叹:除了需要沉下心细细品味,五里古街的独特之处还在于骑楼外表看起来虽都一致,但推开门,里面构造之精妙,永远超出你的想象。这也暴露除了五里古街在文化传承传播中的问题——尚未实现核心吸引力的利用。

一方面,在修缮骑楼的同时,虽然保证了沿街商铺的和谐统一,但由于所属权不同,推开实际的“门”很容易,但真正“打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大门十分困难。讲述历史故事、老街往事的人较少,力量不足,未能成为很好的传播声量;另一方面,除了分散的建筑遗址、需要讲述的文化故事,没有一个更具有标识度和吸引力的“目的”来吸引外来游客,老街的故事,更像是小城文化的“内宣”,无法实现向外辐射的效果。

02

传播策略

五里古街作为有形的建筑遗产和无形的文化资源集合体,是城市宝贵的财富,也是支撑城市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重要途径,在关注问题、创新体验中,试探寻文化传播的新策略。

►►►

理念更新:创意街区体系化

正如我们常言理论引导实践、思想更新促进实践改变。坐拥深厚的文化资源,老街要实现“活化”,离不开相关民众的理念改变。在新媒体时代的当下,相关部门应通过多样化的宣传手段,找准不同受众的媒介使用偏好,实现文化理念的精准传播。譬如,积极发挥文青团队等新型意见领袖在传播中的节点作用,将相关政策、手段借助其平台进行传播,使年轻一代在对待老街文化的保护和创新快速响应,形成如罗杰斯所言“早期跟随者”,并因由地缘优势,联合当地融媒体中心,相关文旅部门进行“家园焕新颜”等线下宣传活动、新闻纪录片宣传报道,发挥原住民“晚期跟随者”作用,实现原始风貌和新兴文创商铺在老街的融合。

(1) 推动建设会展空间,挖掘街坊亮点

博物馆、美术馆、各类型展馆等新业态将是古街持续运营的卖点,这种空间首先是有大量粉丝,这种粉丝往往是新潮有趣的消费群体,容易围拢远方的消费者,还有复合消费,包括门票、表演、零售、手作等,使得消费的多元化快速实现。如举办“无永不开市论坛”“白鹤拳论坛”等。主动对接泉州申遗“泉州:宋元中国海洋商贸中心”,抓紧谋划建设集收藏展示、保护研究、宣传教育于一体的许港古码头创意公园(博物馆)等。

(2) 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凸显古街复合新优势

建设便捷停车场。城市规划建设的滞后,让停车难成为城里人自驾出行的巨大心理压力。交通可达性、停车的便利性成为游客、消费者的第一体验。保留老街区可变空间,周边及背街的水轮设备厂、原粮食仓库、老电影院等高大可变化空间是今后新业态的核心竞争力,必须审慎保护和利用好。大层高的演艺空间、综合性的复合空间、可分合的组合空间,将会给古街带来意外的新流量经济和新媒体经济。

(3) 全力做到移步易景,持续引流

如俗话所言“犹抱琵琶半遮面”,带着些许神秘的美,更能够激发游客兴致。若游客进入古街,所有元素一览无余,尽收眼底,游意将大减。古街的店铺、节点、故事原点需要游客自己去“发现”,在旅游线路建设中必须“能弯不直”、“能神秘不平常”、“能浪漫不现实”,做到点点有故事、事事有缘由。同时,抓住重要节日节点策划活动,借力进行营销传播。古街有着很多很有特色的民俗活动,如“方七娘诞辰”“城隍爷巡街、许老爹趁陪”“帝爷诞辰”等等,发现其中的比较优势,找出唯一性排他性,形成良好互动氛围。

►►►

街区活化:街区更新系统化

在历史街区的保护中,应贯彻“保护优先”的理念,合理利用是古街“活化”的前提。按照“整体修复、保证风貌、修旧如旧”要求,相关古街项目负责部门应该再认识到古街自然形成的核心商业区、结项体系独特、历史人文深厚和建筑遗产丰富的基础上,形成对于五里街古街区系统化、整体性的建设目标,一方面,在现有的基础上,保留骑楼特色的原始风貌,处理新建筑和老建筑的风格协调,新建筑应衬托出老建筑的特色,使其和谐相处。

同时,应该对于文化经典版图形成合理的路线规划和记忆点设置,从宏观、中观、微观,深入挖掘古街更新的阶段和周边的风貌特征,遵循古街的历史规律,设置古街“文化标识度”,如在“十三碣”、树南山庄等节点设置“文化故事指示牌”和相关的特色介绍。可以借助VR体验馆已有的技术,将其转化为“耳朵经济”的新形式,让行人行走街区之时,以可视化、具象化、沉浸式讲解的体验感拉近与老街距离,形成对老街全方面的文化感知。

►►►

核心塑造:场景体验式传播

《即将到来的场景时代》中指出,场景时代依托五大技术的支撑,即移动设备、社交媒体、大数据、传感器和定位系统这“场景五力”。媒介化社会的当下,我们每一个个体都成为了网络空间中的传播节点,也都处在于场景化的社会中。我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开始注重在网络空间的“身份展演”,发布图片、视频等成为了表现生活的重要方式。而宣扬非遗文化、老街历史,恰可以抓住时代的风口。

以古建筑为形,以文化传承为魂;以“老字号、非遗文化”为引领,以现代时尚中高端业态为补充。在发展过程中,坚持保护是基础、挖掘是手段、利用是目的地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除了图书馆、武术馆、中医馆、小剧场、禅茶馆、香道馆、醋意馆、华侨记忆馆、美育馆等的展示,还要有民间传统艺人的民俗文化演艺、文创工坊的传统制作工艺体验,同时可以尝试最新的演艺技术、主题场景体验、沉浸式的娱乐业态。

(1) 积极打造有区隔度的单一场景

积极打造有区隔度的场景,比如“好舍青年驿站”所布置的“我在永春等你”,木质的景观、宁谧的格局、出片的橱窗,激发行人拍摄的欲望,从而产生一种自发性的“媒介朝觐”仪式。又如在五里街旧供销社大厅持续举办“怀旧物品展”,具象化、大体量的怀旧物件能够形成观赏者共同的文化归属感和认同,在场域中形成传播的仪式链,形成文化的共享和传递。

(2) 建构沉浸式体验街区

借力剧本杀、VR文化体验馆这些沉浸式体验的场景建构,将非遗项目(醋文化、沉香文化、白鹤拳馆)和实景街区风情串联起来,让游客在参与式体验中感受到“活的博物馆”般全景体验,依托老街的民国元素,积极搭建符合现代人审美的“打卡点”,让游客游历过程中与老街文化形成互动仪式链,更好地助力文化因子的传播和触达率。

图为老街香文化体验作坊

(3) 衍生式二创传播

此外,也可以尝试衍生式场景探索,依托新技术,与游戏制作、影视拍摄等进行衍生产业的结合,从细微处入手,推出“非遗文创+游戏”等功能性游戏,比如通过轻游戏、体验馆的形式,把诸如纸织画、漆篮等技艺性非遗工艺、制法和背后的历史故事展现出来,如此前永春青年张煜就用条漫的形式对永春白鹤拳文化进行了创新创作,扩大了文化故事的推广面;还可以进行纪录片的拍摄,如积极利用央视《走进乡愁》栏目对闽南文化的关注,持续性地开展非遗传播活动,借力宣传。

正如陪伴老街修缮全程的林玉品书记所言,五里街历史文化街区承载着历史记忆和几代人的乡愁。如何让老街延续乡愁,需要进行可持续的“活化”创新,注重体验经济、夜市经济、流量经济、美丽经济的业态打造,同时也要提升古街发展的新内涵。打造非遗文化、老街载体的城市名片,建立IP粘合度,更需要善借助“外力”,让老故事向外传播。

后记

深入走进古街,看到海上丝绸之路的商贸文化和各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里复苏,因为创新文化团队的加入,使依托老街古建筑的文化因子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老街景+非遗项目”,以古建筑为形态、以深厚文化底蕴为魂,这是特色地域文化等以持续留存,并扩大传播范围的立根之本。

在相关部门的带动下,特色五里街区已经实现整体化的修缮,百年老街正在迎来华丽转身,相关产业也逐步进入,如何盘活多元化、深度化的文化资源,建构全面的文化新业态,打造具有标识度和吸引力的文化IP,统合传播力量,形成文化传播矩阵值得进一步的思考。

向下滑动查看

作者:潘旖舒

泉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发布于 2024-08-18 18:08:31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18
目录

    0 条评论

    请文明发言哦~

    忘记密码?

    图形验证码